登录 | 注册
中华葛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葛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葛姓氏渊源(转载) 已阅:10091 / 回复:28(楼主)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黄帝后裔,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孟子?滕文公》记载,夏朝时期,黄帝之支庶封于葛地(今河南宁陵),后世子孙以国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远古时有部落名葛天氏(今河南长葛),其子孙后代称为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洪姓,出自汉光武帝赐封洪曩祖之子蒲庐,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汉朝时期有蒲庐,一作葛庐,乃洪曩祖之子,后来起兵辅佐汉汉光武帝刘秀,有大功,封下邳僮县侯,葛庐让封于弟葛文,自己向南渡江,立家于今江苏句容,为吴中葛氏所出。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北魏的贺葛氏入中原后,君改单字汉姓“葛”。

清满洲八旗原来姓墨勒哲埒氏、格济勒氏等的,后均改单字汉姓“葛”。

赫哲族原姓葛依克勒氏的,汉姓为“葛”。

鄂伦春族原姓葛瓦依尔氏的,汉姓为“葛”。

裕固族原姓格勒克氏的,汉姓为“葛”。

今蒙古族、土家族等民族中,均有葛氏。

得姓始祖:葛伯。

夏朝时,黄帝支庶封于葛(今河南宁陵),为伯爵,故称葛伯。夏朝末年,商汤欲取夏而代之,首先以都城亳附近的葛国为目标。汤先以助祭为名送牲畜给葛伯,又派人为葛伯耕田,因葛伯杀了为助耕之人送饭的童子,汤以此为借口,一举攻灭葛国。葛国亡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葛氏,他们尊葛伯为葛氏的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三.迁徙分布

葛氏得姓是相当早的,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姓,最少要早六七百年。我国有南方和北方两支不同宗的葛氏。江南葛氏是东汉初年由洪姓分出来的,北方葛氏是传由葛伯之后,因此说南北两支葛氏应该没有血缘上的关系。

尽管关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之说不尽可靠,但葛氏源于河南却为大家所认同。葛氏在得姓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始终在中原地区发展繁衍。

周成王时有羌族人葛由,入蜀至峨嵋山西南的绥山,这说明西周初期已有葛氏人迁入四川。《史记·陈涉世家》中有:“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皆下之”句,说明在秦朝时已有葛氏徙居安徽。

《元和姓纂》称,西汉有颍川太守葛兴,东汉有历任荡阴令、临汾令的葛龚,为葛兴的后裔。葛龚,字元甫,梁国宁陵人(今河南)。由此可知,史载葛氏有颍川、梁国之郡望,当形成并昌盛于此际,并且还说明,两汉时期葛氏仍有留居故国旧地者。东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葛氏还有:《韩传》中提到的太守葛兴,《天文志》提到的为贼所拘的交趾刺史葛祗。新莽时期,葛庐渡江向南,安家于句容,其后繁衍昌盛,发展成为吴中大族。此支葛氏来源与北方葛氏不同,却大大壮大了葛氏家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氏人。

五代十国时,名将葛从周因仕宦之故由山东鄄城徙居偃师县亳邑乡。

两宋时,葛氏以江浙之地繁衍为甚,葛立方由丹阳徙居湖州吴兴,葛天民由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徙居台州黄岩。

明初,葛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陕西、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自清朝开始,闽粤沿海地区的葛氏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今河北省定州市五女店村有葛氏,江苏省邳县、新沂、宿迁、沭阳葛氏兴旺。

如今,葛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这两省葛氏约占全国汉族葛氏人口的36%。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位的姓氏,人口约一百九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12%。


作者:222.211.41.* (2008/4/7 1:15:02)   回复此贴
  回复:葛姓氏渊源(转载) 第 1 楼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顿丘郡:汉朝置顿丘县,在今河南清丰西南。晋以此为顿丘郡治所(今河南清丰)。北齐废顿丘郡。唐五代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梁 国:即梁郡,汉建梁国,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南朝宋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隋朝时期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句容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即今江苏省句容县。起初隶属鄣郡,元封元年(公元前109年)改其为隶属丹阳郡。

颍川郡:秦国灭韩国猴,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县)。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资料有待补充。


2.堂号

梁国堂:以国立堂。

清柳堂:资料有待补充。

余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崇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作者:222.211.41.* (2008/4/7 1:16:12)   回复此贴
  回复:葛姓氏渊源(转载) 第 2 楼

五.家谱文献

泮南葛氏宗谱八卷,(民国)葛德堂总理,民国三十六年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义乌葛辞何氏宗谱十五卷,(现代)何刚等编纂,2003年计算机激光排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清)王薇堂等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载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

上海青浦倪葛一家谱不分卷,民国年间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手抄本。现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

上海青浦倪葛一家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葛志坚续编,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编抄本。现收藏在上海市青浦区档案馆。

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湖盛氏上世谱传,(民国)盛俊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

辽宁本溪葛氏家谱单一卷,著者待考。现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偏岭满族乡小夹河村。

上海葛氏家谱三卷,(民国)葛尚钧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嘉定葛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葛雪来辑录,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覃兮堂铅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苏州洞庭东山葛氏四修族谱,(民国)葛揆中总纂,葛其忠编辑,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徐州市档案馆、美国。

江苏萧山肃邑苧罗葛氏宗谱,(清)葛肇增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读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鄞江句章高尚宅葛氏宗谱,(清)葛世授、葛奎先纂修,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716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江慈树葛氏宗谱不分卷,(清)陈鸿谟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承德堂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葛氏宗谱十八卷,(清)葛鸿福、葛启时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光达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四月葛氏宗谱四卷,(民国)葛昌达、葛昌兴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抱朴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慈谿章桥葛氏家乘不分卷,(清)葛惟辛手钞,清道光年间明德常人红格手写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安徽续溪稷庆坊葛氏重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葛文简纂修,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家刻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葛履成、葛拔萃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

安徽潜山葛氏族谱四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葛起旋续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正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收藏在人民大学图书馆。

福建建瓯璜溪葛氏宗谱,(民国)葛樑城修,葛赞新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福州焕文五彩石印局石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临邑德平葛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葛周玉重纂,清嘉庆八年(公元1801年)树滋堂刊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葛氏宗谱(残谱),(民国)葛毓兰等修,民国六年读书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海葛氏家谱三卷,(民国)葛尚钧纂修,民国十七年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作者:222.211.41.* (2008/4/7 1:17:08)   回复此贴
  回复:葛姓氏渊源(转载) 第 3 楼

六.字辈排行

各支不同,暂不细数。

资料有待补充。


七.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望出梁郡;源自葛天。全联典出葛氏的源流和郡望。

市无喧鹊;饭可成蜂。上联典出南宋青阳人葛邠,字用光,宋乾道初年任青阳知县,有政绩,市上没有喧鹊之警示,野外却有驯雉之异象。下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方士葛玄,字孝光,丹阳句容人,相传随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在阁皂山修道。道教尊为葛仙公,又称太极仙公,宋朝封为冲应真人、冲应孚佐真君。据说曾与客人对坐吃饭,吐出米饭化为蜜蜂。

绥山得道;定海成仁。上联典出周朝羌人葛由,成王时,曾雕刻木羊出卖,后骑羊入蜀中绥山,王侯贵人追随他一起去的,都得道成了仙。当地谚语说:“能得绥山一枚桃,虽不能成仙,也足自豪。”下联典出清朝末期浙江省山阴人葛云飞,字雨田,又字鹏起,道光年间进士,任浙江省定海镇总兵。英军侵犯定海时,他与郑国鸿、王锡朋二位总兵协力抗敌,据守定海土城,血战六昼夜,英勇战死。著有《浙海险要图书馆。说》等。

清节著誉;文记知名。上联典出北宋时期江阴人葛密,字子发,进士出身,任光州推官,善于审决案件,官至太常博物馆。士。性情恬谈,五十岁时辞官归家,自号草堂遗老。能写诗,著有《西昆高致》。下联典出东汉时期宁陵人葛龚,字元甫,和帝时以善于文记(文奏,官府文书)知名。安帝时为太官丞,后历任荡阴、临汾县令,均有政绩。

位列仙班;凡炼罗浮。上联典指三国时期吴国的葛玄,号“葛仙公”。下联典指东晋时期的葛洪炼丹于粤中罗浮山。

系承嬴氏;望出句容。全联典指东晋初期葛洪,句容人(今江苏句容)。

绥山得道;定海成仁。上联典指周朝时期的葛由,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出卖,一日骑羊入蜀中,王侯贵人追上绥山,皆得仙道。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葛云飞,在定海抗英战争中阵亡,谥号“壮节”。

荡阴金石;句漏丹沙。上联典指东汉时期的葛龚任荡阴令,有政绩。下联典指东晋时期的葛洪因求丹出为句漏令。

稚川传冶;楚辅忠贞。上联典指晋朝初期的葛洪。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葛邲。

2.六言通用联:

乞丹砂于句漏;勒金石于荡阴。上联典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三国时方士葛玄的族孙。少年时喜欢神仙导养法术,随葛玄的弟子郑隐学习炼丹术。司马睿为丞相时,任他为掾,后任咨议参军等职。听说交趾出产丹砂,便请求出任句漏令,携子侄到了广州,就在罗浮山炼丹。他把道家术语附会到纲常思想相结合。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记载了当时流行的炼丹方法,保存了中国早期医学典籍和民间方剂。著作有《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神仙传》等。下联典指东汉宁陵人葛龚。

画有幄图书馆。真迹;书藏杏坞秘决。上联典出晋朝画家葛洪第三子,不传名,善绘画。相传于大历初在幄中少顷画出三人、二树、一白鹿、一药笈,皆非常意所及,茅山李舍光见了后说:“此葛洪第三子所画也。”下联典出明朝时期的太医院官葛林,善小儿科。明成化中期充太医院官。累官太医院判。有《杏坞秘诀》。

3.七言通用联:

抗英名将有鹏起;太极仙翁惟孝先。上联典出清朝抗英名将葛云飞,字鹏起,道光武进士,曾任浙江定海镇总兵。公元1841年,英军再犯定海,他与郑国鸿等率兵英勇抗击,血战六昼夜后英勇战死,有《浙海险要图说》等传世。下联典出三国时期吴国的道士葛玄,字孝先,曾从左慈学道,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绩境二梅殊可贵;绥山一桃亦足豪。上联典出明朝孝子葛泰,绩溪人。明正统初年,母疾笃,思食生梅,时八月,梅无存者。泰但遇梅树,盘桓涕泣,竟得生梅二颗如初熟者。持以食母,疾遂愈。下联传说周成王时,羌人葛由曾骑羊入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皆得仙道。因有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茧纸闲临初断帖;胆瓶长养欲开花。明末书法家葛应典撰书联。葛应典,字贞白,江苏省吴县人。

4.八言以上通用联:

抱朴炼丹,妻亦寿世;妙真茹素,母果延年。上联典指东晋时期的葛洪,号抱朴子,著《抱朴子内篇》。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葛妙真,终生吃素,以延母年,母果以寿终。

辞令尹隐居,书传抱朴;弃侯封不拜,术煮丹砂。全典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对化学、医学发展有一定贡献,有《抱朴子》等传世。


作者:222.211.41.* (2008/4/7 1:18:11)   回复此贴
  回复:葛姓氏渊源(转载) 第 4 楼

5.典故、趣事:

诸葛亮招亲:诸葛亮未出山之前隐居在南阳卧龙岗,他住在茅庵里,一边开荒,一边发奋读书。卧龙岗下有位黄员外,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而诸葛亮也十分尊敬黄员外的学问;两个人你来我往,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谈谈学问。久而久之,黄员外便有心将女儿许配给诸葛亮;请媒人一说,诸葛亮却没有应承,也不好拒绝,只是搁下来。原来诸葛亮听说黄小姐相貌丑陋,心中不大乐意。过了几天,诸葛亮上黄员外家拜访,请教一些问题。他向家人报了姓名,家人说:“诸葛相公请进吧!”也不领他就走了。诸葛亮只好自己往里走,到第二道门,门紧闭着,等到他轻敲两下,门自动开了。待他入门,门又关上。正在他奇怪,想探个究竟时,前面“呜”地扑过两只狗,叫着冲他扑上扑下,吓得诸葛亮左躲右闪,好不着急。这时跑过一个丫环,拍拍狗的脑门又拧拧狗耳朵,狗就跑开了。诸葛亮细看才知道这是两只木头狗,外面缝了狗皮。诸葛亮忙向丫头打听这是谁做的,丫头笑而不答。诸葛亮只好继续往里走,第三道门又是自开自关了,诸葛亮想:这回又能蹦出个什么东西呢?眼前猛地蹦出两只老虎,牙齿锋利,张着血盆大口十分恐怖,诸葛亮不怕:肯定也是假的!于是学着丫环的样子往老虎头上拍,这下可好,拍得老虎尾巴都竖起来,眼睛睁得铜铃似的就要扑上来咬他。诸葛亮正不得脱身!那丫环又跑来,拍拍老虎的,老虎就乖乖地叭下了。丫环说:“你真是自作聪明,狗和老虎会是一样吗?”诸葛亮被说得很不好意思,说:“这深宅大院难进,请你带我进行吧!”丫环说:“我正忙呢!”挥手指指那边,那边有盘磨,被头木驴拉着跑,诸葛亮一看就呆住了,惊叹道:“黄先生府上能人真不少啊!”诸葛亮想,这里面还不知有多少新玩艺儿,也不知还要惹多少麻烦!犹豫之时,里面走出一位姑娘,对诸葛亮说;“跟我进吧!”这姑娘行为举止利索大方,引着诸葛亮往里走,一边把各种机关拧上,诸葛亮很快就见到了黄员外。诸葛亮问:“见先生真不容易,不知是哪位能人发明那些东西?”黄员外大笑道:“是我那好事的丑闺女呀!让您受惊实在多有不恭!”诸葛亮一听脸就红了,心中暗骂自己:“糊涂啊,这么有才华的女子提亲给你,是你的福分啊!”于是忙施礼道:“小姐才智超人……晚生在此拜见岳丈大人了!”黄员外呵呵大笑起来。后来,诸葛亮与黄小姐成了亲,两人在很多方面互帮互学,很有进益。

卧龙茶:一,“诸葛亮祭茶”:诸葛亮出山之后辅佐刘备光复汉室。当时群雄割据边关不安,丞相焦急万分,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不久便积痨成疾,累出痨病来。经梦中老人指点,取定军山千年古茶树之嫩叶焙制泡饮,数日之后痨疾渐愈并更加聪明,操劳国家大事精力充沛。汉中王刘备给诸葛亮加号孔明。孔明感戴茶树恩德不已,亲往茶山设坛,拜祭茶树除疾迪智之功。二,“煎茶岭”:三国诸葛亮身居褒汉,志在伐魏,为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在勉县去略阳的一座山上设坊煮茶,每派使者到接官亭邀请当时军力强大的驻宁羌兴州的羌氐族首领上山品茶议事,诸葛亮谈茶论道,欲借谈茶性和中之特点以谋求与羌氐和合携手共讨曹魏。羌首在品茶中得益,深受诸葛亮人品与才干的感化,亲帅数十万大军归汉共同北伐。为祝贺这一功事,诸葛亮赐其山名为“煎茶岭”,延传至今,已成为诸葛亮以茶睦邻的纪念。三,“手杖生根”:三国时期西南地区多居少数民族,诸葛孔明深懂攘外必先安内之理,亲自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夷蛮之地”治乱安民。大西南地区山高路险,征途坎坷,厚得茶恩的诸葛亮,便用能够除恶扬善,祛病启智的巴山嘉木茶树,制作一根手杖携带在身。大西南平定之后孔明大喜,把手中拐杖顿地感叹,欲赶回汉中,不料手杖定根不拔。逾年之后茶杖发枝萌芽,长出叶片,开花结果,籽播群山。有了茶,西南夷蛮得以教化和进步,取得长治久安的好效果。百姓从传说中悟得茶的原产地在大巴山的勉县。引为汉中茶事的骄傲。后虽经茶技干部多年用科学论证传教茶的原产地在云贵高原,而后川、陕。可汉中人总是不愿改口,仍说先祖教诲,汉中才是世界茶叶之源。为强化和借助这些传说,小河庙一茶人便以“卧龙”命当地所产茶名,开发研究“卧龙系列绿茶产品”。


作者:222.211.41.* (2008/4/7 1:19:38)   回复此贴
  回复:葛姓氏渊源(转载) 第 5 楼

诸葛亮创馒头: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白馒头除了大小之分外,区别不大;而包子的花样则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汤包等等,是以馅来区分的。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馒头的起源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四十九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四十九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诸葛亮与豌豆糯米饭:我国中原各地流传立夏要吃糯米豌豆饭、吃鸭蛋和称人的习俗,据说与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有关。三国蜀汉鼎盛时,辖区远至滇中,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中,有些人并不十分心悦诚服,建宁(今云南省曲靖一带)彝族头领孟获便是其中突出人物之一。等到刘备白帝城病逝之后,诸葛亮受命托孤,辅佐幼主,多次出奇制胜,七擒七纵,制服了这位桀骜不驯的孟获,使他不得不对蜀汉幼帝和诸葛先生拜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诸葛亮病重,临终时特地召来孟获,当面嘱咐他说:“我虽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这天正是立夏时节,孟获是个直性爽快人,一经答应,就要做到,从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见蜀主刘禅。数年后,晋武帝司马炎灭了蜀国,把阿斗掳到洛阳,孟获不忘诸葛亮所嘱,每年立夏日仍然带了亲兵护卫前往洛阳看望阿斗。此人粗中有细,唯恐阿斗被亏待,每次都要亲自用大秤称量阿斗体重,一再告诉晋武帝,如有丝毫差池,他是决不答应的。武帝见他如此认真,便想出一个主意,知道阿斗喜食粘甜,每届立夏,便命人早早煮了豌豆糯米饭给他吃,此时新豌豆上市,又甜又香,做成饭糯香可口,阿斗至少要吃两大碗,等孟获到来称人,都比上年重了几斤。难怪阿斗要“此间乐不思蜀”了。从此,立夏煮食豌豆糯米饭和称人便在民间传开,相沿成俗。


作者:222.211.41.* (2008/4/7 1:20:1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8 每页5条 当前1/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葛氏论坛  执行时间:585.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葛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